南京大发国际液晶消息, 十年前启动的液晶面板投资热潮,到现在仍没有停歇意思,而且还有从液晶面板向OLED面板转移的趋势。
如果说这是一场摆脱大陆厂商只会来料组装形象,产业向上游进军的战略性布局,那么这的确对做强中国彩电业有积极意义。然而随着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以前设定的方向慢慢在变味,随之而来的却是中国大陆液晶电视的代工厂快速成长,特别是整机品牌厂效益不好,代工厂业绩却蹭蹭上窜,这个结果恐怕是所有人未曾想到,与主管部门做强彩电业这一初衷更是相去甚远吧。
大陆代工成为全球翘楚
十年间,从京东方、华星光电谨慎投资到现在放开投资,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确实成长了,说笑傲国际舞台有点夸张,但说站起来了却很适合。
从第三方权威大数据公司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看,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韩的液晶面板产量,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家的份额都维持在30%左右。而且在产品质量、可靠性方面,均没有太大的差异了。
对产业的利好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国内多家液晶面板企业在未来几年的投产,现在三足鼎立的格局可能会进一步向中国大陆倾斜,市场话语权会进一步增强。
液晶面板产业如火如荼,对做强中国彩电业确有帮助,但笔者的担心是:如果走偏了,恐怕中国难逃像CRT后期出现的产能过剩危机。这个产能过剩并非单单液晶面板,而是由液晶面板触发的面板、整机及配套产业的过剩。而现在的市场,已经有这方面的迹象。
奥维云网的监测显示,相比Amtran(瑞轩)、Compal(仁宝)、Wistron(纬创)等中国台湾液晶电视代工厂疲软的态势而言,TPV(冠捷)、Foxconn(富士康)、BOEVT(高创)、KTC(康冠)、CNC(中新科技)、Expressluck(彩迅)等中国大陆工厂的代工量出现持续高速增长。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大陆代工厂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台湾的中小型代工厂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被压缩,全球彩电制造愈来愈倚重中国的趋势不可逆转。
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工厂产能占全球80%,生产全球60% 的电视(但这里面也包括品牌厂的工厂,不光是代工厂)。单就纯代工,中国大陆的产能也占到全球的25%-30%,位居第一。
对品牌厂的伤害会显现
并非代工厂强势崛起就一定不好,但如果在品牌厂销售低迷,代工厂却出现快速上涨的话,那对中国彩电业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CRT末期,中国彩电业盛极一时,随后转衰,不过那是代工品牌少,是一场由中国电视品牌厂商自导自演的“悲剧”。最后被韩系三星和LG抢占了市场先机,带领其他企业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自那场战役后,中国彩电企业普遍被贴上了低劣的标签,即便在技术取得进步的今天,也难以改善消费者对它们的印象。
而这一次,品牌厂商如海信、创维、TCL等通过技术和内容,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都在努力增强市场话语权。在主管部门工信部的指导下,正在有序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涉及的实现中国彩电业由大转强这一宏伟目标。
但现在看,这个目标的顺利实施恐怕面临现实难度。我们知道,拿货成本与品牌厂商不相上下甚至还高一些的代工厂之所以能够存活,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其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方面大大低于品牌企业,所以其在售价方面相对要低于品牌机器的售价。
而在液晶面板涨价,市场消费低迷的情况下,交由代工厂尽可能压缩成本,却是一些品牌厂家有效化解成本压力的好方式,其中不乏一些大牌也如此:夏普通过Foxconn(富士康),飞利浦通过TPV(冠捷)和BOEVT(高创),三星通过BOEVT(高创),松下通过KTC(康冠),索尼通过纬创等。
代工厂的兴起,对中国彩电品牌厂多年积累的优势是一种打击,而海信、创维、TCL们为了应对它们,一方面要在成本控制上与代工厂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品牌上与代工品贴上洋标签的外资品牌竞争,在产业不景气的时候无疑会增大生存压力。而这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彩电业来说,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悲剧。